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到现在,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黄种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近年来,“清三代”瓷器成为艺术品市场上最热门的追捧对象,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价值屡创新高。“清三代”瓷器为何如此受宠?
“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也被称之为“康乾盛世”。在财力物力人力都相当充沛背景下,作为作为官家企业、皇家窑口的“清三代”御窑瓷器,当然也是一等一的上品。
无论从胎质、釉彩,还是造型、纹饰等方面,“清三代”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整体表现出精细、大气、豪放的特色。
“清三代”御窑瓷器有这样成就,除了经济支持,也离不开明代的铺垫。“清三代”御窑瓷器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很多优秀的传统内容、烧造方法、品种等。比如,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等。
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对明代最著名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非常仰慕与赞赏。为此,在很多清代早期的青花瓷器,不写官款,而写成成化、宣德款。
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对明代最著名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非常仰慕与赞赏。为此,在很多时候早期的青花瓷器,不写官款,而写成成化、宣德款。
继承了明代官窑技术,清三代官窑然后才有开拓与创新。这个开拓与创新也让清三代官窑有了质的飞跃。
明代瓷器以古朴古拙为主,胎体不如清代精细,有“粗大明”之称,且釉面较为肥厚,而清代比较坚致细薄,从胎和釉上就能看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咨询18824279553微信同号
清三代官窑还开创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色釉,以及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
现在“五大名窑”的瓷器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如果想想研究宋代到明代的古董瓷器,没有几个亿的资金支持,买到真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而即使“清三代”的官窑瓷器也较为罕见。因为大部分官窑都被博物馆和大藏家珍藏,一般不容易出手,普通藏友很少有机会见到。这与清代的制瓷业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清代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和明代一样,景德镇几乎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平。
但明清两代御窑厂不完全相同。清代御窑厂的督陶官,不像明代由中官担任,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并且采用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
御窑厂因此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为满足宫廷高要求,可以不计成本地制作高档的陶瓷。在人力和物力上,都有足够的支持,让制瓷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清康熙 郎窑红大盘
清三代的景德镇官窑产品装饰种类十分多样,其品种主要包括青花、釉上彩、色釉瓷器,其中釉上彩包含有五彩、黄彩、红彩、绿彩、蓝彩、黑彩、金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色釉瓷器包括红釉系列:郎窑红、霁红;仿宋代汝官哥钧釉、东青釉、胭脂水、紫金釉、乌金釉、珊瑚红、孔雀绿、瓜皮绿、秋葵绿、天蓝釉、霁蓝釉、紫釉(又名茄皮紫)、茶叶末、铁锈花等。清三代的众多官窑颜色釉陶瓷品种中,有些始于明代,清代只是加以继承和发展,如蓝釉、黄釉、绿釉、紫釉和酱色釉等,有些属于将明代早期流传但后期失传的工艺技术重新发掘创新的,如郎窑红、豇豆红等,也有一些纯属清三代景德镇官窑的新创,如胭脂水、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秋葵绿等。

郎窑红釉长颈瓶
为了适应清三代日益丰富的装饰方法,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了名目繁多的瓷器造型。耿宝昌先生的著作《明清瓷器鉴定》认为:“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层出不穷,多达百种以上,为前所未有。”至乾隆时期,由于皇帝本人对新奇产品的热爱,景德镇御窑厂在此时也开发出了众多设计新颖、技术高超的瓷器造型,比如中段镂空的交泰瓶,通体镂花的转心瓶,奇特的乾隆三孔葫芦瓶以及双联、三联瓶等,这些器物的造型反映出清三代景德镇御窑厂的陶瓷造型一方面在不断地继承明代官窑器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开始将设计眼光扩展到模仿唐宋时期陶瓷造型,以及学习同时代的西方造型体系中来,创造力大大加强。